您所在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养生文化>《端午名医话养生》之基于九种体质辨识基础上的养生保健指导简介

《端午名医话养生》之基于九种体质辨识基础上的养生保健指导简介

发表时间:2018-07-25 来源:

    早期象君为您带来的崔海明博士《端午前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》(回顾请点击:《端午名医话养生》之端午前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),今天《端午话养生》象君请来了华山医院傅晓东博士,为大家讲讲《基于九种体质辨识基础上的养生保健指导简介》。

名医名片

《端午名医话养生》之基于九种体质辨识基础上的养生保健指导简介

傅晓东

   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、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上海巿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发委副主任委员,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。

基于九种体质辨识基础上的养生保健指导简介

   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,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,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。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,人各有“质”,发病规律,病变特点和发展与转归不同,而调理干预可以调整体质偏颇。体质可分为以下九种:平和质、气虚质、阴虚质、阳虚质、血瘀质、湿热质、痰湿质、气郁质和特禀质。
      我们讲“一种平和,八种偏颇”。指体质平和,是“形神合一”,气血平和,是人与环境和谐。体质偏颇,是“貌合神离”,气血失调,是人与环境失和。

《端午名医话养生》之基于九种体质辨识基础上的养生保健指导简介

▲ 各体质人群占总人群比例
现在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九种体质的辨识与调体法则。
平和质
      阴阳气血调和,以体态适中、面色红润、精力充沛、不易得病,吃得好、睡得好、心情好等为主要特征。 男性多于女性,年轻人多于老年人。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平补固本,维护平衡。

气虚质
      气短、短感汗怕。平素语音低怯,气短懒言,肢体容易疲乏,精神不振,目光少神,头晕,健忘,易出汗,舌体胖大、边有齿痕。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培补元气,补气健脾、通过补益人体肾、脾、肺三脏,使人体之气充沛,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。

阴虚质
     缺水、瘦干热急。面色潮红、有烘热感,手足心热,目干涩,视物花,鼻微干,唇红微干,平素易口燥咽干,口渴喜冷饮,眩晕耳鸣,睡眠差,小便短涩,大便干燥。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滋补肾阴、壮水制火。

阳虚质
      怕冷、冷萎松静。平素畏冷,手足不温,喜热饮食,易出汗,精神不振,睡眠偏多,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,舌淡胖嫩,边有齿痕。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补肾温阳,益火之源: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,用温阳益火的方法,恢复肾脏阳气,消退阴寒。

血瘀质
      长斑、暗瘀痛躁。以瘦人居多,口唇暗淡或紫,舌质暗有点、片状瘀斑,舌下静脉曲张。女性多见痛经、闭经,或经血中多凝血块,或经色紫黑有块。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活血祛瘀、疏利通络:用理气、活血的方法通畅血脉,改善血行不畅或血分瘀滞。

湿热质
      长痘、疮滞痒烦。形体偏胖或苍瘦,性格多急躁易怒,口苦口干,身重困倦,心烦懈怠,眼睛红赤,男易阴囊潮湿,女易带下增多,小便短赤,大便燥结或粘滞。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分消湿浊、清泄伏火:运用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方法,使体内湿浊从不同途径消散;运用清利肝胆的方法,清除体内潜藏的阳火。

痰湿质
      体胖、痰沉粘稳。形体肥胖,尤其腹部肥满松软;性格温和,稳重;但也容易情志不畅,抑郁。常自觉胸闷、气短、乏力,食欲不振,活动时喜出黏汗,嘴里常有黏腻或甜腻感;伴随有口臭、嗳气、气喘、腹胀等症状。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健脾利湿、化痰泄浊:运用补益脾气的方法增强脾的运化功能,使水湿消除;运用行气、化痰、利湿等方法祛除体内痰浊。

气郁质
      郁闷、愁胀虑弱。形体瘦者居多,平素忧郁面貌,神情多烦闷不乐。胸胁胀满,或走窜疼痛,喜叹息,或嗳气呃逆,或咽喉部有异物感,或乳房胀痛。食欲减退,睡眠较差,惊悸怔忡,健忘。 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疏肝解郁,调畅气机:用具有舒肝理气、行滞解郁作用的方法改善肝郁气滞,使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平衡协调。

特禀质
      过敏。过敏性疾病者常见哮喘、咽痒、鼻塞、喷嚏,或皮肤常出现风团;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、先天性、家族性特征;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。
      【调体法则】益气固表、养血消风:通过调补脾、肺之气,培补人体正气,增强抵御外邪能力;通过养血使人体气血充足,消除已侵入人体内的风邪。

找到自己对应的体质了吗?是不是还想了解更多对应体质的调体法则和养生保健知识?

《端午名医话养生》之基于九种体质辨识基础上的养生保健指导简介

敬请关注6月16日下午四点,新闻综合频道《名医大会诊》节目。傅晓东博士将从日常饮食、穴位按摩、药物使用等多方面为观众讲解更多的养生保健知识。

相关资讯